秦箏非遺簡介
箏,是中華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樂器,因其發源于秦地,故史稱“秦箏”,距今約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從李斯《諫逐客書》(公元前237年)中“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看出,箏在那個時期已在秦地廣為流傳。
“秦箏”在兩千多年的衍變中,由于種種原因在秦地由盛而衰,尤其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瀕于絕響。周延甲先生正是有感于此,在1960年提出“秦箏歸秦”,由此開啟“秦箏”的恢復、傳承與振興。先生于1958年改編陜北民歌《繡金匾》,同年秋,創作《迷胡調》(秋夜箏)。1961年全國古箏教材會議在西安召開,周延甲先生提交由他編訂的《古箏迷胡曲集》,其中的17首作品被選為全國高等音樂院校選修曲目。新中國古箏教育家事業奠基人曹正教授高度評價道:“是延甲首先把陜北民歌《繡金匾》、迷胡曲牌為素材改編成具有秦箏風格的箏曲。這種成就一經公布于世,便受到陜西地區廣大群眾的熱列歡迎,為時未久,便流行于全國,使兩千多年的逸響新聲不但恢復了它的歷史盛名,而且是奇葩吐艷,大放異彩的。
2015年,在陜西省藝術研究院各級領導的關懷下,“秦箏”非遺工作順利展開。2017年2月“秦箏”獲得了陜西省文化廳頒發的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周延甲教授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秦箏”代表性傳承人。
1984年11月創辦的"陜西秦箏藝苑",是“以崇尚仁智,普及秦箏藝術教育,弘揚三秦音樂文化為宗旨的" 培訓機構。在普及古箏教學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多年來他們不遺余力地在"秦箏藝苑"這塊園地辛勤耕耘,教箏育人。
周延甲先生簡介
周延甲(1934.6—2019.8)秦箏陜西流派領軍人,著名秦箏教育家、演奏家、 西安音樂學院教授。曾任西安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任、 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和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箏專業委員會副會長、陜西秦箏學會會長、《秦箏》雜 志主編。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秦箏”代表性傳承人。
1953 年考入西北音樂專科學校,1956 年赴沈陽音樂學院跟隨曹正教授習箏,1957 年回到學校任教。
名家講座
周望、周展教授講座現場
2023年12月16日上午,名家講座在西安絲路藝術劇院舉行。中央音樂學院周望教授以“傳統夾彈技法與陜西箏派音樂韻味”為題,講述了古箏傳統夾彈技法、陜西箏派的音樂及演奏特點等;周望教授現場指導曲目《秦桑曲》、《姜女淚》、《凄涼曲》。浙江音樂學院周展教授現場指導曲目《秦土情》。
音樂會精彩時刻
2023年12月16日晚,由陜西省藝術研究院主辦,陜西秦箏藝苑承辦的“秦聲多風情——秦箏非遺六周年音樂會”在西安絲路藝術劇院如期舉行,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吳玉霞、中國藝術研究院一級研究員王英睿、著名作曲家和指揮家周煜國、陜西省藝術研究院院長鄧萌、西安市藝術學校主任陳化鵬等領導出席了本場音樂會。
中國藝術研究院一級研究員王英睿致辭
音樂會曲目匯集了周延甲先生的創作作品《百花引》、《姜女淚》、《傾杯情》、《秋夜箏》、《凄涼曲》、《秦桑曲》,編曲、改編作品《道情》、《繡金匾》,以及著名作曲家周煜國的創作作品《云裳訴》、曲云教授創作作品《香山射鼓》、浙江音樂學院周展教授創作的《望云賦》、焦金海改編、常曉東編配的曲目《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特邀原陜西省秦箏學會副會長、陜西秦箏藝苑校長何秀琴;中央音樂學院古箏教授博士生導師周望;西安音樂學院古箏教授碩士生導師樊藝鳳;新加坡秦箏學會會長、新加坡華樂總理事尹群;古箏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張曉紅;陜西藝術職業學院音樂學院院長教授、陜西省秦箏學會會長薛蓮;浙江音樂學院教授國家一級演奏員周展;中央音樂學院古箏教師、中國新十大古箏演奏家程皓如;西安市秦箏學會會長、國家二級演奏員周勝;陜西省歌舞劇院二級演奏員黃金;青年古箏演奏家、秦箏第三代傳人周本立;浙江音樂學院古箏專業學生、翡翠箏團成員、秦箏第三代傳人周思含等共同登臺演繹。
音樂會由周望、周展、周本立帶領陜西秦箏藝苑樂團合奏《百花引》拉開帷幕,此曲描繪了一幅春光明媚、蜂蝶飛舞、百花盛開、爭奇斗艷的美麗圖畫,喻示了人們歡快、幸福、文明、愜意的新生活,樂曲取材于流行西北地區的"迷胡”音樂,通過不同色彩的兩種調性對比,音樂歡快而秀美,怡然而自得。此曲普獲陜西電臺《古城春歌》(1988年)演奏獎。
陜西秦箏藝苑少兒樂團演奏《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樂曲分為三段:①音樂從遼闊悠揚的散板引子開始,逐漸轉入富有高原牧歌式的優美旋律,高昂的音調具有獨特的陜西地方特色,這種特色是與地方文化習俗脫不了干系的,猶如婉轉悠揚的牧笛在空曠的高原上空蕩漾,描繪出一幅迷人的高原風光;②音樂變的歡快熱烈,表達了人們對漫山紅透的山丹丹花的贊美和對鄉土風俗的熾熱戀情;③音樂回到第一部分的旋律音型,在熱情、寬闊的尾句中結束,表現人們對未來充滿希望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黃金老師演奏《香山射鼓》引子部分描繪的是蒼翠的群山、高聳的廟宇、飄渺的云彩,以及廟里傳出的鐘聲、磬聲、鼓聲在群山之間來回激蕩的空明,渺遠之境,慢板中作者運用了西安鼓樂中的曲牌“柳青娘”的音樂素材,表現人們祈雨時悲涼,壓抑的心境。通過一個刮奏的橋接,樂曲進入第二段,滿山彌漫著的霧靄和香煙,與環山的云彩連成一片,再加上漫山人們拜佛、祈禱所形成的轟鳴聲,整個山體便籠罩在一種混宏、浩渺的意境中。第四樂段,作者運用西安鼓樂古譜中的一種鑼鼓點來表現斗樂達到狂歡的場景,并在結尾處采用了唐代音樂的一種終止式:“珠聯干拍碎,刀截一聲終”。
周思含演奏《望云賦》“抬頭望云,低頭思親”。樂曲為紀念秦箏陜西流派領軍人周延甲先生而作。樂曲運用《秦桑曲》、《百花引》的樂思,通過引子、慢板、小快板、廣板等幾個部分抒發了對親人的緬懷及思念之情。
周本立演奏的《姜女淚》又名《長城調》,樂曲初稿完成于1960年,終稿完成于1980年。是秦箏陜西流派領軍人周延甲先生根據陜西迷胡音樂中《慢長城》,《快長城》、《長城過門》等曲牌連綴,創作改編而成,由唐·張祜《聽箏》詩,"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輕遏翠弦中,分明似說長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風。"可見,在一千多年前箏調已有《哭長城》。樂曲將"繁音激楚,熱耳酸心,情真意切,細膩委婉"的陜西音樂特性表現的淋漓盡致。此曲為中國音樂金鐘獎指定參賽作品。
程皓如老師演奏《云裳訴》此曲是周煜國在2002年創作的一首古箏協奏曲,樂曲是在其早年創作的古箏曲《鄉韻》旋律基礎之上改編擴展而成,加以鋼琴協奏,賦予了作品全新的意義。該曲以白居易的詩歌《長恨歌》為素材創作而成。曲名取自詩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描寫了楊貴妃與唐玄宗之間的流傳百世的愛情故事,在從文化底蘊、旋律發展和技巧性上,都有著較強的藝術性,深入人心,將傳統秦箏箏曲的古樸和現代箏曲的旋律性諧和的融為一體,渾然天成。
西安音樂學院“鳳鳴·云裳”箏樂組合演奏的《傾杯情》曲取材西安鼓樂《傾杯樂》,意在描給"人逢知己,干載一時,感念情深,傾懷痛飲"的場景。用傳統A調定弦,實為 D商調。曲中大量運用了八度快速彈奏和大指按弦,充分發揮了秦箏按滑的技法特點。
薛蓮老師演奏的《秋夜箏》,此曲創作于1958年深秋,用13弦箏首彈秦聲,宛有“秦箏聲最苦”的意味,故名“秋夜箏”。又因模仿迷胡音樂的韻律而作,曲調委婉,旋律優美,陶醉于人迷迷糊糊,故亦名“迷胡調”。
樊藝鳳老師演奏的《凄涼曲》,為陜西迷胡音樂箏曲,又叫《老五更》。曲調委婉哀怨,悲苦深沉。正如古詩的描述:“凄凄切切斷腸聲,指滑音柔萬重情"。樂曲在技法上運用大指加撮密搖,以及左手大指與食中名指交替按滑顫揉,充分展示出了“陜西秦箏多撮弦"這一特有技法。
周望老師演奏的《道情》,此曲根據迷胡音樂中的《說道情》、《哭道情》、《亮板道情》等曲牌連綴改編而成,“道家唱情”,以情感人。通過旋律在音區上的變化和延伸,以及多處使用的八度按滑和商音上小三度按顫,仿佛哭訴衷腸,溢表淋漓盡致,聲腔與間奏相應,主體一氣呵成。首尾密搖的自由散板是無限深情的呼喚。
由何秀琴老師、周望老師、周勝老師帶領陜西秦箏藝苑樂團演奏的《繡金匾》,此曲系周延甲先生于1958年根據同名陜北民歌改編的箏曲。樂曲旋律抒情優美,音調親切感人。由C商調改用G微調演奏,既體現了秦聲微升fa、微降si的音律特點,又恰到好處地展示了秦聲二變之音的妙用和對傳統技法的繼承。
音樂會以周望、 尹群、 樊藝鳳、 張曉紅、 周展、周勝、 周本立、周思含眾位老師演奏的《秦桑曲》結尾,此曲系秦箏陜西流派領軍人周延甲先生創作于1979年,是秦箏陜西流派的代表作品之一。樂曲運用陜西地方的碗碗腔音樂為素材,取意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中的詩意,表現出思念親人的激切之情。樂曲曾榮獲1989年中央電視臺“山城杯"器樂大賽作品一等獎。
感謝陜西省藝術研究院對于這次非遺活動的大力支持!
感謝西安朱雀樂器有限公司的支持!
感謝各位箏家、全體演職人員和幕后工作者對這次活動的辛苦付出!
祝愿我們秦箏藝術繁榮發展!